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JJ ◎木心
JJ ◎#木心
十五年前
陰涼的晨
恍恍惚惚
清晰的訣別
每夜,夢中的你
夢中是你
與枕俱醒
覺得不是你
另一些人
扮演你入我夢中
哪有你,你這樣好
哪有你這樣你
--
◎作者簡介
木心,本名孫璞,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十五歲離開烏鎮,赴杭州求學,1946年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不久師從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直到十九歲離開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設計。畫餘寫作詩、小說、劇作、散文、隨筆、雜記、文論,自訂二十二冊,「文革」初期全部抄沒。「文革」中期被監禁期間,祕密寫作,成獄中手稿六十六頁。1982年遠赴紐約,重續文學生涯。1986至1999年,台灣陸續出版木心文集共12種。1989至1994年,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開講「世界文學史」,為期六年,陳丹青為其學生。2003年,木心個人畫展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巡迴,畫作受大英博物館收藏,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中第一位作品被該館收藏,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同年,應故鄉烏鎮邀請,回國定居,時年七十九歲。年底,紐約獨立電影製片導演赴烏鎮為其錄製紀錄片。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時,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
※作者簡介引自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7050
--
攝影提供:小葵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這首詩主題是「你」,但卻不說你是怎樣的你。作者意圖表達什麼?關鍵在於時間的推移。「十五年前/陰涼的晨」,因為遙遠的過去,印象恍惚,但訣別卻是再清晰不過的。自從分別之後,你只能出現在夢中,夢中是你,那個你一直沒有改變。但是「與枕俱醒」,回到現實,「覺得不是你」。較為難解的是,「另一些人/扮演你入我夢中」是什麼意思呢?或許可說是因為遇見某些人,再度喚起主角的記憶,想起了你的好,可是畢竟他們都不是你,這之間產生了掙扎與衝突,最終拒絕接受那些人與你一樣,「哪有你這樣你」。
這首詩雖短,卻有許多轉折、對立和衝突;夢中和現實的對立、過去和現在的對立,那些「你」和真正的「你」的對立。最末兩句將張力拉到最大,也是我最喜歡的兩句。其實初次讀這首詩時,漏了最末句的「哪有」兩字,於是「哪有你,你這樣好/你這樣你」,從否定變成了肯定,呈現幾乎完全不同的兩種感覺。「你這樣你」這四個字,前面的「你」是主詞,後面的則是轉品為形容詞,讓人不禁好奇「你」究竟是怎樣的人,不足以用其他的形容詞例如「好」來概括,對讀者而言,形成一個很大的想像空間。這首詩的成功之處,我想就在於情感的轉折和這個想像空間,可以令讀者自由代入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