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中元節 ◎杜潘芳格

中元節 ◎杜潘芳格
 
你,
歡喜在个紛雜人群知背
追求「唔記得你自家係𠍨儕。」
 
𠊎,在人群知背
越來就越淸楚
𠊎係孤獨心蕉人。
貢獻畀中元節祭典个大豬公
打開大大个嘴,含一隻「甘願」。
 
不論脈个時節
畀佢含「甘願」个
就係𠊎,沒就係你。
 
註解:
个:的
唔:不
係:是
𠍨儕:誰
𠊎:我
知背:裡面
心蕉人:心很寂寞的人
畀:被、給
「甘願」:在此指豬公口含的水果
脈个:什麼
佢:他
 
——選自《青鳳蘭波》
 
--
 
◎作者簡介
 
杜潘芳格(1927.3.9.-2016.3.10.),客籍女詩人,生於新竹新埔望族,與鍾肇政、葉石濤、陳千武等同為「跨語言的一代」。小時候與父親居於日本,到6、7歲才回台。因就讀小學校,曾有被日本人欺負的不愉快經驗。為了排解此經驗,於新竹高等女學校就讀時便開始用日語創作詩歌、小說、散文等。後考入臺北女子高等學校,授課內容中有婦道課程,培養女子婦德,使杜潘芳格開始思索女性地位,但因戰爭結束而沒有完成學業。後回鄉教書。
 
二二八時期,杜潘芳格母親在花蓮的姑丈張七郎父子三人被逮捕,旋遭國民黨當局殺害,讓杜潘芳格深受影響,在往後的創作中對政治多表現出批判及諷喻的態度。
 
1948不顧家人反對,與醫師杜慶壽結婚,婚後協助丈夫醫務、擔任插花老師、自由寫作等。
 
遲至1965年,杜潘芳格加入笠詩社,一開始以日語書寫、別人(如陳千武、鍾肇政等)翻譯的方式刊載詩,後自己使用中文書寫。之後曾取得美國籍,於美國定居數年,後返回臺灣,此事也影響其國族認同及語言的思考,後來創作客語詩,其詩也牽扯許多國族、政治面向。
 
1992年,出版中、英、日三種語言創作的詩集《遠千湖》,獲得第一屆陳秀喜詩獎。
 
2016年3月10日於自宅睡夢中過世,享壽90歲。
 
(以上改寫自維基百科)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chia ying Yang(https://goo.gl/WDJuFX ),加上文字及Logo,依照CC2.0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鋼筆人賞析
 
此詩以客語描寫中元節場景。中元節有一般人熟悉的普渡場景。在這熱鬧的普渡中,「你」享受在人群中「唔記得你自家係𠍨儕」(不記得你自己是誰),融入人群、忘記自己;相較而言,「𠊎」(我)在人群中,越來越清楚「係孤獨心蕉人」(是心很寂寞孤獨的人)。
 
以中元節映櫬了你、我的存在不同後,詩人寫被宰割的豬公咬著「甘願」,凸顯宰制者與被宰制者的上下關係,以及被宰制者有口卻無法明言,只能含「甘願」水果,假裝自己願意承受這一切。
 
  而「畀佢含『甘願』个」(給他含甘願的),「就係𠊎,沒就係你。」(就是我,否則就是你),這表達出無論是融入、享受這場節慶的「你」,還是自覺隔離於這節慶之外的「𠊎」,基本上都處於一種宰制者的共犯結構,而中元節就是宰制的化身。
 
當我們有了宰制的概念後,這上下權力關係可以有很多解釋,以杜潘芳格的背景而言,由於她從日本時代就是不斷受到宰制的台人/女性,這雙重的被宰制性在戰後還是繼續被維持。
 
因此,回到這首詩,雖然表面上詩是寫「你」和「𠊎」作為宰制者的故事,但實際上他們在外部是被宰制的一方。無論是融合於時代、忘記自己的「你」,還是被壓制、有苦難言、覺得孤獨的「𠊎」,當毫無作為時,「被」沈默只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果。而最後一句先寫「𠊎」才寫「你」,某方面而言也是詩人對於某種知識份子的自省。
 
當然這種解讀方式只是一種參考,鋼筆人畢竟不會客語,寫這方面的解讀可能誤讀了。然而,看到詩人願意跨語挑戰自己母語書寫,試圖去呈現某種自省,光是這樣的嘗試,便讓這首詩有了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