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一日之傷 ◎孫維民

晚飯之後冬日的風還在門外搜索著
我的足印向後走,經過樓梯,巷街,車站,橋樑
回到一幢此時已然沉寂黑暗的建築......
胃裡的食物磨碎,分解,進入小腸與大腸
而傷痛持續逗留在體內無法確定的某處
     不易吸收,排泄困難。
 
--
 
◎作者簡介
 
孫維民,民國四十八年生。政大西洋語文系畢業,輔大英國語文學碩士。擅長散文、詩、極短篇、文學評論。曾獲梁實秋散文獎首獎及佳作、中國時報新詩首獎及評審獎、臺北文學獎新詩獎、中央日報新詩獎、藍星詩刊屈原詩獎、優秀青年詩人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等。著有詩集《日子》(2010)、《麒麟》(2002)、 《異形》(1997)、《拜波之塔》(1991) ,散文集《所羅門與百合花》(1998)。
 
對於寫作,孫維民一向是真誠自覺的,鮮少追逐潮流。十五歲開始寫詩。文風精緻獨特,思維綿密,涉獵廣博。作品多次選入國內外重要選集。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Streetwill|http://streetwill.co/posts/119-in-the-narrow-path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一日之傷〉的寫作充斥許多名詞、形容詞、與動詞,把這些詞性分別去歸納脈絡,是閱讀時可以參考的一條線索。
 
第一句表明了時間與狀態(剛結束進食),持續搜索著的動作暗示著氣氛的冷肅與不安。二三句是以倒敘的手法「我的足印向後走」回溯今日(參照題目)所經過的一切,「樓梯,巷街,車站,橋樑」以一種鋪展的方式敘述,應該是實景,卻同時有著各種私人或公眾空間的抽換與鋪排效果,這一天的足跡如此漫長,顯然很辛苦。但第三句就把第二句的這些「經過」變成了一種掛心不下,而掛心不下的原因自然是來自於一切的起點,也就是「一幢此時已然沉寂黑暗的建築... ...」在這裡我們無從判斷這建築為何沉寂黑暗,不過這是帶來本詩首句陰鬱色調的起點,也是第二句的行色匆匆仍無法處理掉的情緒。
 
第四句開始又以順敘的方式,託喻消化行為來寫同一事件對自己的「現在」帶來的影響。(二、三句顯然是「過去」的)沒有明寫事件的緣由,卻可以在最後面的「不易吸收,排泄困難」中感受到事件的份量,以至於難以被「消化器官」給取消。事件的不明寫,有時候是更好的模糊,因為讀者可以在其中投射更多自己的生活可能,例如:被上司刁難、與情人分手、錢包丟失了.......這些投射可能都是構成一日之傷的緣由,卻也都能在這首詩成立,這是很好用的寫作技法。另外,孫維民將時間軸的現在(首句)→過去(二三句)→未來或現在進行式(四到六句)翻轉自如的寫法,也足以見其功力所在。
 
一個也許需要討論的地方是第五句的「傷痛」,在題目已經明確說出「傷」了以後,我認為再次點明並不會讓全詩的作用更好,就不曉得本粉絲專頁的讀者是否能認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