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水泥之歌 ◎黃璽 Temu Suyan

 


水泥之歌 ◎黃璽 Temu Suyan
 ⠀
夜晚比蟬聲滯悶,
離鄉的模樣是一場接龍,
可以接到只剩一幢光氤,
在裡頭把自己燒了,遞出去,
直到時針與分針都綁好了腿飾,
便離開,
盛夏的夜晚有盛開的蟬聲。
 ⠀
白晝比鳥獸嗜血,
在未完成的結構裡頭傾倒,
四層樓以上的地方沒有舞圈,
承認吧!遠方都是故鄉,周身都是腳印,
等到分針與秒針開始領唱,
便離開,
盛夏的白晝有盛開的鳥獸。
 ⠀
 ⠀
-
 ⠀
◎作者簡介
 ⠀
黃璽,Temu Suyan,和平區泰雅族與那瑪夏區布農族的後裔。曾獲2019、2021臺灣文學獎創作獎原住民華語文創作新詩首獎以及臺灣原住民文學獎短篇小說組、新詩組首獎。
 ⠀
-
 ⠀
◎小編 #樂達 賞析
 ⠀
  本詩是2021年臺灣文學獎「原住民華語文學創作獎」新詩首獎作品。
 ⠀
  以往我們在談論現代文學中的「離鄉」、「懷鄉」等主題時,可能會聯想到1950、60年代因國民政府播遷來臺而間接造就的「懷鄉文學」,或是其他以所謂「漢人」或是具概括性之「臺灣人」的視角來討論家鄉的作品,而較少關照到原住民時下的離鄉經驗、與部落或原鄉之間的聯繫,乃至於對自我身分認同的多層次思索。而黃璽的這首〈水泥之歌〉,正好可以為此下註腳,以現代詩為發話媒介,讓詩人的觀察與思索來填補視角的缺憾。
 ⠀
  整首詩共分成兩段,除了各段首句與末三句的相似之外,全詩也以對稱的形式與意象來達成兩段之間的平衡。夜晚對應白晝,蟬聲對應鳥獸,前者藉由各段首尾的反覆出現來暗示時間的流動,彷彿有某種經驗或身心狀態正處於循環、規律的時間中,夜以繼日、日以繼夜地一再輪轉;後者則採用了兩種自然意象(相對於詩題的「水泥」與文中「時針」、「樓」等而言),但有趣的是,詩人從蟬聲與鳥獸上捕捉到的,並非自然的生命力、有機性、或是任何美好的成分,而是聚焦於「滯悶」與「嗜血」――兩種引人不適的特性。透過各段首句的價值比較,為原先的日夜賦予了負面意涵,並結合時間的循環性,步步體現出詩中那份反覆遭苦離憂的感知經驗。然而,重複上演的不僅是夜晚與白晝,更是促成這一切經歷的原點――離鄉,以及其後無盡的遷徙。
 ⠀
  詩人在第一段便運用「接龍」的概念來比附自身的輾轉流離,持續地接龍、持續在社會中流浪,自己的身心也在異鄉工作中燃燒,日漸消耗殆盡,徒留工作上的績業、奉獻給他人的勞動,與一副餘燼般的軀體正準備前往下一次的輪迴,而接龍本身附帶的遊戲性,或許,也在兩相對照下,讓詩句多了一分反諷的可能。而在第二段的相同部分,除了點出施工大樓此一工作環境,詩人也彷彿現身於詩篇中,以呼告的方式向讀者、自己發話,直陳內心身處異鄉的「無家」狀態。往往予人歸屬感的故鄉,如今卻遠在自身之外,無論如何地勞動、遷徙,始終仍擺脫不了錯位的事實。其中,少數在現實中真正陪伴自己的,則是身旁那些無名的腳印,或許是來自工作同事,也或許是自己在水泥上留下的痕跡,此處並未點明,卻默默藉由腳印無名和缺乏生氣的性質(腳已踏過,只遺餘跡),強化整體陌生疏離的狀態。
 ⠀
  至於這每一段異鄉勞動的暫時性終點,詩人一併收留在「時針」、「秒針」者兩個意象上,此二者隱喻了被丈量好的工時與工作環境,勞動於其中的人及其生活也將因而被制約。倘若僅是以鐘面上的物件來比喻日復一日的勞動,不免稍嫌單調,但是詩人另外為這兩個意象添加了「腿飾」與「領唱」(領唱也呼應了前面同具歌舞性質的「舞圈」),這些或可表示原鄉、部落、原住民文化等的符號。一方連結了異鄉與工作、生存,另一方牽繫著原鄉與自身文化,兩個相異性質的意象交疊之下,一來可能更加突顯了某種錯置的諷刺感,二來或許也延伸出「另一處家(鄉)」的可能――假如原先陌生的工作、生活環境,到了某一時候,竟也擁有了挾帶家鄉色彩的腿飾與領唱的行舉,是否也意味著那名離鄉外出的人對周遭生活日益熟悉,甚至在無形中,將本來的異鄉轉化為另一處家(鄉)?然而,就在好不容易淡化無家狀態的時候,詩句卻突然以俐落的三個字,道出離別的迅速與輕易,以及當中蘊藏、飄零於異地的不由自主。
 ⠀
  懷鄉與流離,由來不只侷限於特定人的生命情境,只要人心失去了歸宿、不得其所,從而感到錯置、諷刺、愁苦與徬徨,無論是經驗上或是文化上的,任何人皆可能成為異鄉人,漢人如此,原住民亦然。黃璽的〈水泥之歌〉也在主流的認知之外,提供了屬於「離鄉原住民」的角度與感受,以小見大,描繪出時下部分原住民的共相。摘取生活情境裡的元素,化用成意象,並在對稱的結構中加以突顯,同時結合了詩人本身對「家鄉」的重視與情感依附(此亦可見於另一首詩〈十二個今天〉),使一首輾轉於異地的水泥之歌,得以被更多人聽見、知悉、或許共感,一如詩人在訪談中所言:「讓文學界、喜歡閱讀的人們,看見原住民在現代遇到了什麼問題。」
 ⠀
 ⠀
-
 ⠀


朗讀|黃璽Temu Suyen
剪輯|林宇軒
攝影|辛品嫺、王有庠
場地|川堂書店
贊助|國藝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