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晨間 ◎敻虹

 


晨間 ◎敻虹
遠遠的草上如果
有一點
劈拍的聲音
如果我們坐在階前
為狩獵或織布
猶豫
落葉的形色
水的煙色
如果我們互相靠著,為
那輕快的
寧靜
挽留
必也一些懊悵,如此
不能分辨。必也家愁
國情
如果我們坐在階前
那初寒的新詩
一時
不能
終卷
⠀  六十三年十月.艾荷華
-
◎作者簡介
敻虹,本名胡梅子,籍貫臺灣臺東,1940年生。臺師大藝術系畢業,文化大學印度文化所碩士,東海哲學系博士。為藍星詩社同仁,曾任臺北師院附小教師,且從事室內設計及插圖工作,曾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研究。曾獲中山文藝創作獎。敻虹創作文類以詩為主。詩作具有抒情之味,從優美走向現實;近期經世事歷練、佛學的探究,詩作見哲思的巧妙,梵音的深沈。早期瘂弦在《六十年代詩選》的小評中曾說敻虹是「繆思最鍾愛的女兒」,之後余光中為敻虹詩集《紅珊瑚》寫序,也予以引用。鍾玲則指出「敻虹的詩表現了五官感觸的靈敏,躍動的聯想,以及對色彩的敏感。」(改自「文學好臺誌」)
-
◎小編 林宇軒 賞析
談起敻虹,多數人可能會想到國文課本裡的〈我已經走向你了〉:「眾弦俱寂/我是惟一的高音」在如此深刻的情詩之外,敻虹也寫了許多情詩以外的詩,包含個人感懷和晚期轉向佛教現代詩的《觀音菩薩摩訶薩》。

〈晨間〉這首詩寫於敻虹駐村於愛荷華、參與國際寫作計畫的期間。整首詩分為三節,透過當中三次的「如果」作為詩行推進的動力。值得注意的是,敻虹在文法的邏輯上並不馬上揭示「如果」接下來的情況,直到第三節兩次的「必也」才讓懸而未決的敘事解放。
詩中,僅僅是極為日常的景象,卻指向了「惆悵」和「家愁/國情」。透過種種場景的交織,這首詩作隱微地表達了對存在、對當下的深刻感悟,同時反映出詩人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其實和外在的家國境況緊緊相依,勾連了文學藝術和社會現實的關係。
-
美編:林宇軒
#愛荷華 #國際寫作計畫 #敻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